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



〔紙上博物館〕港區藝術中心 展演典雅美學
2021-06-02
座落於台中市清水區的港區藝術中心,有古樸典雅的書院風格建築,內有全國最大的單一展廳,可供民眾尋藝探美;展廳後方的「台中市美術家資料館」,收集當代美術家創作影音文獻,為台灣藝術發展留下寶貴紀錄。
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於2000年開館,是一處多功能、複合式的藝術展演場所。建築除了仿閩南式合院、傳統書院風格外,更以「自然、尋藝、含蓄」的院落空間,融入鄉土傳統氣息,詮釋「藝術必須親近民眾」的理念。
園區左側的「清風樓」,是一棟仿閩南式三合院2層樓建築,左右護龍對稱,可供歌仔戲、布袋戲、南管、北管、現代舞等各種戲曲及舞蹈表演使用,除了推廣美學教育,也開放藝術工作者進駐,讓民眾近距離接觸藝術創作過程。
進駐「清風樓」的藝術家陳聰景,以油畫、水彩、陶藝、磚雕等為創作媒材,他的作品具有明亮豐富的色彩及素樸風格,充滿童趣及想像力,構築飛躍的異想世界,宛如一條優游於藝術海洋的魚,並以「愚魚」自況。
樂藝耕讀 陳士侯創作展
港區藝術中心展覽廳約3000平方公尺,共分成3個展覽室,其中最大的展覽室有1800平方公尺,號稱全國最大的單一展廳。當期展覽為「樂藝耕讀」陳士侯創作展,分為佛像、寫意人物、工筆花鳥等3部分展出。
出身台中的畫家陳士侯,早期畫作以寫意為主,後期逐漸轉向工筆,在山居歲月中,除了晴耕雨讀之外,便是潛心作畫。他的畫作,師法自然,在35至42歲之間,共創作36尊佛像,氣韻生動,令人讚嘆。
陳士侯的畫作有濃厚的鄉野情懷,筆下繁花簇擁、鳥飛蝶舞,擁有活潑的生命力,他的「樂藝耕讀」生活,不僅種植花卉蔬果,更細心觀察植物四時榮枯變化、蟲鳥的靈動情態,讓這些生命力躍然紙上。
陳士侯說,曾有一名友人向他求畫,主題是「南瓜」,但因他沒有用過工筆畫過南瓜,於是在後院種了5、6種不同品種的南瓜,每天觀察,細心照顧,直到兩年後才完成畫作,令友人相當感動。
火炎山下 美術家資料館
台灣的現代藝術源自日治時期,當第一批負笈海外的藝術家陸續返台之後,開啟了台灣美術史嶄新的一頁。為了表彰前輩藝術家對台灣美術的貢獻,港區藝術中心也附設「台中市美術家資料館」。
館藏台灣畫壇前輩葉火城的作品〈火炎山下〉,畫中大安溪曲折蜿蜒的從火炎山流瀉而來,近景有河道、岩石、樹叢;中景有屋舍點綴;遠景為火炎山閃耀著豐富的色彩,整幅作品色彩調和分明,表現出樸實之美。
葉火城(1908-1993年)是出身台中豐原的畫家,就讀台北第二師範學校時,師事日籍畫家石川欽一郎學習水彩,畢業後返鄉從事教職。戰後曾任豐原國小校長、明志工專工業設計科主任,推展美勞教育,作育英才無數。
葉火城任教明志工專時,積極推動工業美術化,與畫家李石樵(1908-1995年)等人創立「葫蘆墩美術研究會」,推動台灣中部地區美術教育,造就中部地區多位知名畫家,這些畫家大放異彩,因此被稱為「豐原班」,可見葉火城在教育與藝術方面的成就。
戶外雕塑 融入環境美感
戶外休閒區有多件雕塑作品,成為藝術中心環境美感的重要元素。作品包括雕塑家廖述乾的青銅作品〈戀人〉,以一對依偎私語的戀人造型銅雕,道盡了戀愛的甜蜜, 這件雕塑作品也是一件實用的「雙面椅」。
展覽廳入口右側的作品〈和諧〉,是雕塑家黃輝雄的作品,也是港區藝術中心的典藏品。以FRP(玻璃纖維強化塑膠)為創作材料的〈和諧〉,由宛如音叉的彎弧構成,表現出族群和諧。
展覽廳入口左側的作品〈找尋〉,也是港區藝術中心的典藏品。作者林辰晏擅長多媒材創作,以超現實手法反映社會、時事、環境、生態等議題。本件作品以鋼筋、水泥為材料,表現社會的疏離冷漠,期盼找尋回歸。
登輝廣場的雕塑作品〈孕〉是雕塑家陳金典的作品。作者以寫實、寫意兼具的表現方式,如圓弧般的曲線和挺立筆直的直線,表現出孕育新生命的喜悅,讓觀者簡直可以感受婦人臉上的笑意。
台中沙鹿出身的石雕家陳松,以一對夫妻捶打芝麻的石雕作品〈芝麻豐收〉,表現出農民生活樣態。作品中的母親背著襁褓中的小孩,辛勤工作,格外感人。陳松的作品線條流暢,取材廣泛,對土地有濃厚的感情,也透過石雕記錄台灣的歷史軌跡。
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於2000年開館,是一處多功能、複合式的藝術展演場所。建築除了仿閩南式合院、傳統書院風格外,更以「自然、尋藝、含蓄」的院落空間,融入鄉土傳統氣息,詮釋「藝術必須親近民眾」的理念。
園區左側的「清風樓」,是一棟仿閩南式三合院2層樓建築,左右護龍對稱,可供歌仔戲、布袋戲、南管、北管、現代舞等各種戲曲及舞蹈表演使用,除了推廣美學教育,也開放藝術工作者進駐,讓民眾近距離接觸藝術創作過程。
進駐「清風樓」的藝術家陳聰景,以油畫、水彩、陶藝、磚雕等為創作媒材,他的作品具有明亮豐富的色彩及素樸風格,充滿童趣及想像力,構築飛躍的異想世界,宛如一條優游於藝術海洋的魚,並以「愚魚」自況。
樂藝耕讀 陳士侯創作展
港區藝術中心展覽廳約3000平方公尺,共分成3個展覽室,其中最大的展覽室有1800平方公尺,號稱全國最大的單一展廳。當期展覽為「樂藝耕讀」陳士侯創作展,分為佛像、寫意人物、工筆花鳥等3部分展出。
出身台中的畫家陳士侯,早期畫作以寫意為主,後期逐漸轉向工筆,在山居歲月中,除了晴耕雨讀之外,便是潛心作畫。他的畫作,師法自然,在35至42歲之間,共創作36尊佛像,氣韻生動,令人讚嘆。
陳士侯的畫作有濃厚的鄉野情懷,筆下繁花簇擁、鳥飛蝶舞,擁有活潑的生命力,他的「樂藝耕讀」生活,不僅種植花卉蔬果,更細心觀察植物四時榮枯變化、蟲鳥的靈動情態,讓這些生命力躍然紙上。
陳士侯說,曾有一名友人向他求畫,主題是「南瓜」,但因他沒有用過工筆畫過南瓜,於是在後院種了5、6種不同品種的南瓜,每天觀察,細心照顧,直到兩年後才完成畫作,令友人相當感動。
火炎山下 美術家資料館
台灣的現代藝術源自日治時期,當第一批負笈海外的藝術家陸續返台之後,開啟了台灣美術史嶄新的一頁。為了表彰前輩藝術家對台灣美術的貢獻,港區藝術中心也附設「台中市美術家資料館」。
館藏台灣畫壇前輩葉火城的作品〈火炎山下〉,畫中大安溪曲折蜿蜒的從火炎山流瀉而來,近景有河道、岩石、樹叢;中景有屋舍點綴;遠景為火炎山閃耀著豐富的色彩,整幅作品色彩調和分明,表現出樸實之美。
葉火城(1908-1993年)是出身台中豐原的畫家,就讀台北第二師範學校時,師事日籍畫家石川欽一郎學習水彩,畢業後返鄉從事教職。戰後曾任豐原國小校長、明志工專工業設計科主任,推展美勞教育,作育英才無數。
葉火城任教明志工專時,積極推動工業美術化,與畫家李石樵(1908-1995年)等人創立「葫蘆墩美術研究會」,推動台灣中部地區美術教育,造就中部地區多位知名畫家,這些畫家大放異彩,因此被稱為「豐原班」,可見葉火城在教育與藝術方面的成就。
戶外雕塑 融入環境美感
戶外休閒區有多件雕塑作品,成為藝術中心環境美感的重要元素。作品包括雕塑家廖述乾的青銅作品〈戀人〉,以一對依偎私語的戀人造型銅雕,道盡了戀愛的甜蜜, 這件雕塑作品也是一件實用的「雙面椅」。
展覽廳入口右側的作品〈和諧〉,是雕塑家黃輝雄的作品,也是港區藝術中心的典藏品。以FRP(玻璃纖維強化塑膠)為創作材料的〈和諧〉,由宛如音叉的彎弧構成,表現出族群和諧。
展覽廳入口左側的作品〈找尋〉,也是港區藝術中心的典藏品。作者林辰晏擅長多媒材創作,以超現實手法反映社會、時事、環境、生態等議題。本件作品以鋼筋、水泥為材料,表現社會的疏離冷漠,期盼找尋回歸。
登輝廣場的雕塑作品〈孕〉是雕塑家陳金典的作品。作者以寫實、寫意兼具的表現方式,如圓弧般的曲線和挺立筆直的直線,表現出孕育新生命的喜悅,讓觀者簡直可以感受婦人臉上的笑意。
台中沙鹿出身的石雕家陳松,以一對夫妻捶打芝麻的石雕作品〈芝麻豐收〉,表現出農民生活樣態。作品中的母親背著襁褓中的小孩,辛勤工作,格外感人。陳松的作品線條流暢,取材廣泛,對土地有濃厚的感情,也透過石雕記錄台灣的歷史軌跡。
最新消息
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
2025-08-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
2025-08-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
2025-08-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「沉默的威脅」
2025-08-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
2025-08-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
2025-08-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
2025-08-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
2025-08-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
2025-08-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
2025-08-13
相
關
消
息